343万吨电解铝产能,占全国十分之一;每生产一吨铝,比火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吨,达到全球领先水平;电解铝绿电使用比例超80%……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(以下简称文山州),一组组数据刷新了人们的认知。
短短数年间,缘何污染大、能耗高的铝产业,能在滇东南的万山丛中实现绿色化和产业的迅速蝶变升级?初春时节,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文山州,一探究竟。
穿过文山州全境的广昆高速、云桂高铁,一头挑着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,一挑着粤港澳大湾区。
在文山州砚山县,车下广昆高速,登上白龙山麓的瞭望台,占地万亩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铺陈在眼帘。一座座巨型的现代化厂房,锁链式布局,形成铝原料—电解铝—铝材精深加工—铝应用—再生铝的全产业循环链。
近五年来,文山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,抢抓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,成功吸引了中铝、魏桥、创新、神火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入驻,形成了铝产业集群效应。
在砚山工业园区,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云南宏泰)年产电解铝达203万吨,成为全世界最大单体绿色铝生产基地。整座园区采用生产一体化设计,云南宏泰不必浇筑铝锭,铝水原料通过场内专车运输直供下游公司进行初加工及精深加工,由此减少了浇锭、运输、溶解成本,每年下游企业可节省本金6亿元以上,可节省浇锭、溶锭用电约7600万千瓦时。
依托丰富的绿电和铝土矿资源,目前已有44个铝产业链项目落地文山州,铝加工产能达到676万吨,产品涵盖多个领域。2023年,文山州绿色铝综合产值达567.4亿元,预计今年将突破800亿元,明年则有望实现千亿元目标。
“‘链主’企业落地,让文山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电解铝产能最大的州市、‘北铝南移’的标志区。”文山州委副书记、州长马忠俊说,中国绿色铝谷正在文山加速崛起。
水电、风电、光伏、天然气……在文山,98%的绿电装机占比,为铝产业贴上了“绿色标签”。
在清洁能源体系构建中,文山创新“绿电+铝”模式,建成466万千瓦电力装机,规划新增1200万千瓦风光水储项目。建成两条天然气管线亿立方米。同时,供气量10亿立方米的百色至文山天然气外输管道复线正加紧建设,预计今年建成。
文山州富宁县,是绿色铝布局的重要基地。当地依托驮娘江、那柳等水电站,近年新增绿色能源装机约120万千瓦,支撑铝产业用电。
砚山县,正是中国绿色绿谷的核心区。通过近5年的发展,这里的绿色铝产业从无到有、由弱变强,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
“我们的产业优势大多数表现在绿电占比高、清洁能源多、技术装备好、生产流程优和产业链条长。”云南砚山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汪俊强掰着手指逐一介绍,以云南宏泰为例,与用火电相比,全年可减少消耗标准煤1000万吨,二氧化碳减排预计达到2600万吨;园区还规划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90兆瓦,每年可节约标煤4.23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.81万吨。
“绿色是文山发展最鲜明的底色。我们正依照国家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部署要求,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。”马忠俊介绍。随着全球产业格局和贸易规则正产生重大影响,文山的绿色低碳产品,将在国际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,并迎来强劲的发展机遇。
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深层次地融合绿色能源与铝产业链,文山州正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铝产业集群。
在云南宏泰,记者看到,全球最先进的600千安超大容量电解槽技术,已经顺利投用,单条生产线万吨,实现年经济效益超1.3亿元。
“这一技术突破使文山电解铝单位能耗降至全球领先水平,绿电使用比例达80%以上,每吨铝较火电生产减少8吨碳排放,年减排总量超2600万吨,对抢占低碳商品市场先机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云南砚山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汪俊强介绍。
同时,绿色铝的产业链条,也在越延越长。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以建成“中国绿色铝谷”核心区为目标,全链条打造绿色铝产业集群,主要生产铝合金棒、铝板带、铝箔、建筑型材、合金导线等产品,已初步构建“铝原料—电解铝—铝材精深加工—铝应用—再生铝”全产业循环链。
与此同时,一个个“科技范”十足的新建项目,也在支撑清洁能源体系构建,服务绿色铝谷的迅速崛起。依托能源优势,文山州还打造“铝水直供”产业链,铝水100%就地转化,省了重熔环节,年节省本金6亿元、节电7600万千瓦时,铝产业度电产值从2023年2.04元跃升至2026年预期的3.5元,效率提升71%。
科技创新还驱动产业链高端化。目前,文山州引进铝箔、航空板材等26个精深加工项目,投资额达276.5亿元,推动铝材从建筑型材向汽车零部件、大飞机材料升级。其中文山公司参与研发的高强铝合金产品,已打破国外垄断。
此外,文山州还以科技为笔,绿电为墨,联合中铝等企业成立铝业协会,搭建“政企研”协同平台,研发投入占比持续增加,助力绿色铝产值不断“跳级”。